琉球群岛,夹在中国台湾与日本九州之间,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。
1372年,它向明朝朝贡,成为藩属国。
此后,琉球一直维持这一宗藩关系,直到1609年,日本萨摩藩入侵,俘虏国王,逼迫进贡。1879年,日本干脆吞并,设为冲绳县。
琉球国王向清廷求救,清政府与日本交涉无果,始终不承认日方占领的合法性。
九一八事变后,蒋介石屡次声称琉球是中国失地,扬言收复。
1943年开罗会议,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动提议归还琉球。可蒋介石却吞吞吐吐,不置可否。
琉球群岛,横亘于中国东海与太平洋之间,扼守台湾与日本九州之间的要冲。
这里岛屿繁多,礁岩林立,如同一道天然的海上屏障,切割我国东海与太平洋的联系,战略地位不言而喻。
如今,它由日本冲绳县与鹿儿岛县管辖。
琉球的记载,最早可追溯至隋朝。
到了1372年,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访,册封琉球国王,自此,“琉球”二字成为其正式国号。
此后,琉球成为中国的藩属,定期朝贡,奉中国年号,尊奉华夏正朔。
1375年起,琉球全面接纳中华文化,遣使入华,学习典章制度,开启文治。
清朝入主中原后,中琉册封关系延续不绝,大清更是规定琉球每两年朝贡一次,维持了二百余年。
国王自称“世受皇恩”,琉球国人则称中国为“父国”。
文化上,琉球深受汉文化熏陶。
宫殿不坐北朝南,而是西向,以示归附中华。
官方文字采用汉字,琉球语亦深受汉语影响。
明朝洪武年间,朱元璋赐“闽人三十六姓”移居琉球,这批移民带去了先进的农业、手工业、航海技术,进一步推动了琉球的发展。
军事上,琉球也曾协助中国抗倭。
明代记载:“倭寇自浙江败还,抵琉球境。世子尚元遣兵邀击,大歼之,获中国被掠者六人,至是送还。”
可见,当时的琉球,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延伸,更是华夏藩属体系中的一部分。
日本觊觎琉球已久,窥视不止,终至兵戎相见。
1609年,日本萨摩藩派遣三千士兵武力入侵,琉球国王被俘,国土沦为岛津家掌控之地。然而,尽管遭受暴力胁迫,琉球依然维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,不肯断绝朝贡。
1693年,萨摩藩进一步撕毁承诺,强行夺取琉球北部五岛。
1872年,日本更是单方面宣布琉球王国为其“内藩”,公然吞并,将其纳入版图,彻底破坏了中国作为宗主国的地位。
面对日本步步紧逼,清政府虽曾多次交涉,却未能制止侵略。
1875年,日本终于撕下伪装,武力占领琉球群岛,强行阻断琉球对中国的朝贡体系,禁止使用中国年号,改奉日本明治年号。
四年后,日本进一步残忍行事,废除琉球王国,流放国王尚泰至东京,琉球自此改称冲绳县,进入全面的殖民统治。
同化政策随即展开,文化被抹杀,语言被禁绝,琉球从一个独立的文明体,沦为日本的殖民地。
甲午战败,中国更是彻底失去了在琉球问题上的话语权。
日本得偿所愿,琉球却迎来了漫长的苦难。歧视、迫害、暴力统治,让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成为次等人。
1945年,美军登陆冲绳,与日军展开惨烈战斗,冲绳战役成为二战中最血腥的一页。
十万琉球平民死于战火,而其中,大多数死于日本之手。
有的,仅仅因为讲琉球语,被日军当作间谍处决;有的,在医院壕沟中,被屠杀殆尽;有的,被驱赶至北部山区,饥饿而死。
更残忍的是,日本甚至不放过孩子,征召十几岁的学生参战,最终,琉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战争。
1943年11月,开罗会议召开,战后日本的处置方案成为焦点议题之一。
蒋介石确认参会后,指示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拟定方案。
11月14日,议案送呈蒋介石,其中第六条明确列出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:旅顺、大连、南满铁路、中东铁路、台湾、澎湖列岛,此外,还涉及琉球群岛,提出两种处理方案——要么归国际管理,要么设为非武装区。
然而,议案并未主张直接收复琉球,似乎在回避这一问题。
当时四大国各有立场,难以达成共识。
于是,蒋介石决定将精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,与英美交换意见,推动三国决议,以加速日本战败。
他在11月18日启程前往开罗,并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了主要会谈议题,包括“国际政治组织、远东委员会、中英美联合参谋团、占领地管理、反攻缅甸、朝鲜独立以及东北和台湾的归属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琉球问题未被列入其中。
这意味着,蒋介石在会议前已决定不主动提出琉球问题。
开罗会议期间,蒋介石与罗斯福进行了四次会谈,双方就战后东亚新秩序进行了磋商。
最终,他们达成一致:日本以武力侵占的中国领土,包括东北、台湾和澎湖群岛,战后必须归还中国。
然而,琉球问题并未明确纳入决议。
直到11月23日晚,罗斯福在会谈中主动提及,询问蒋介石是否希望收复琉球。
蒋介石并未直接要求,而是表示愿意与美国共同占领,并通过国际组织托管,共同管理琉球。
九一八事变后,蒋介石曾多次公开表示要收复琉球。
然而,在开罗会议上他却选择回避这一问题。
即便罗斯福主动询问,他也没有提出直接收复,而是建议由中美共管。
蒋介石认为,东北四省、台湾、澎湖必须归还中国,至于琉球,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。
一是为了安抚美国;二是琉球早在甲午战争前就已被日本吞并;三是美国共管,或许比完全归属中国更加稳妥。
那么,蒋介石为何不坚持直接收复琉球?
第一,国防战略考量
蒋介石认为,中国的国防重心应放在大陆,而非海洋。
战前,他已反复权衡中国未来的防务,得出的结论是:“我们没有海军,即使战后几十年内,也无法在海上立足。”
在他看来,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,必须依托广阔的内陆建立国防,西北才是最重要的战略纵深。
至于海防,应该采取守势,依靠美国的海上优势,而非与其竞争。
因此,他设想的战后局势是:中国主导陆军和空军,而美国负责海军和空军,共同维护东亚与太平洋的安全。
在开罗会议上,蒋介石的这一判断更加坚定。
第二,避免英美猜忌
在国际会议上,过度索取反而适得其反。
赴开罗前,蒋介石已确定一个原则:中国必须表现出“澹泊自守、无求于人”,以免引起猜忌。在战后对日赔偿问题上,他主张“待英美先提,切勿主动提出”,这样不仅不会让英美有所顾虑,反而能让他们对中国刮目相看,认为中国没有私心,是真正的“世界大战的无私参与者”。基于这一心理,他在琉球问题上选择被动因循。
第三,琉球与台湾历史地位不同
蒋介石对琉球的历史属性有着清晰认知。
他认为,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,而琉球在历史上是独立王国,与朝鲜类似,虽为藩属,但并非中国的直辖领土。
因此,他认为琉球问题不能与台湾问题等同视之。他的提案中明确指出:“台湾、澎湖在1895年因甲午战争被日本占领,理应归还中国。但琉球早在1895年以前就已被日本吞并,因此可以不收回。”
这显示出他对琉球问题的区别对待态度。
当然,蒋介石并非完全忽视琉球的战略价值。
他承认:琉球是中国东海的屏障,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。
然而,与收复东北、台湾、澎湖相比,他认为“这并非当下最紧迫的问题”。
因此,他同意让琉球在战后由中美通过联合国托管,共同管理,而非直接纳入中国版图。
开罗会议前,蒋介石已决定集中精力在关键议题上争取英美支持,琉球问题并不在优先考虑之列。在领土收复方面,他的核心目标是东北、台湾和澎湖列岛。
12月1日,《开罗宣言》正式发表。声明明确要求日本归还“自中国窃取之东北、台湾及澎湖群岛”,并承诺“适当时机使朝鲜自由独立”。然而,琉球未被列入其中。尽管如此,宣言也写道:“日本将被逐出其以武力或贪欲攫取之所有土地。”
这句话,理论上也适用于琉球。
蒋介石对开罗会议的成果相当满意,他认为,英美能够公开支持中国收复东北、台湾和澎湖,并承认朝鲜战后独立,这是“前所未有的外交成功”。
然而这种短暂的喜悦,未能掩盖一个事实。
蒋介石的战略视野仍然局限于大陆,他并未为中国的海洋防御做出长远规划,对琉球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。
二战结束,1945年《波茨坦公告》重申: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,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、北海道、九州、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。
换言之,日本对琉球的非法主权已被剥夺。
蒋介石的态度依旧模糊不清。加之国共内战全面爆发,国民政府根本无暇顾及琉球,最终,这片群岛被美国暂时托管。
随着内战升级,国民党败退台湾,对琉球问题更无力过问。
而此时的美国,已将琉球视作遏制中国的重要军事据点。
在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下,琉球不仅未能回归中国,反而成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桥头堡,牢牢压制着中国东海方向的战略空间。
实际上,在国民党政府内部,对琉球问题一直存在分歧。
一部分官员主张,琉球既然曾为中国藩属,理应顺势收回;另一部分则认为,收复琉球可能引发美国的误解,认为中国有染指太平洋的野心。蒋介石显然更倾向于后者。
当时的国民政府元气大伤,抗战后百废待兴,内战又在加剧,对外更需要依赖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。
在蒋介石看来,美国的支持远比琉球更重要。若强行要求收复琉球,无异于将中国的势力推进太平洋,而太平洋已被美国视为势力范围。
这将直接挑战美国利益,激化矛盾,影响美中关系。
他认为,国民政府不能因琉球问题而与美国产生误会,更不能让华盛顿对中国的战略意图产生疑虑。
于是,蒋介石选择了退让。
“政治全在实际”:抗战胜利前后蒋介石的琉球认知与措置
徐一鸣;张生